早上十点,正是工作会议最紧张的时候手机屏幕忽然亮起,班主任的微信消息如期而至:"XX家长,孩子今天上课传纸条,作业也没写完,请加强家庭教育"1这样的场景,对很多家长来说都不陌生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组织语言诚恳道歉:"老师对不起,是我们没教好,回去一定好好教育。
"而晚上回家询问孩子具体情况时,孩子却满脸委屈:"老师就爱盯着我,别人说话她不管,非要逮着我们。"这不禁让人困惑:从何时开始,课堂纪律问题全都变成了家长群的待办事项?
有家长上学期收到班主任七次私信投诉,从传纸条、交头接耳到作业字迹潦草,各种问题都要找家长解决教室里的问题,似乎都成了家长群的KPI回想我们读书的年代,老师在讲台上一个眼神就能让全班安静哪个同学上课做小动作,老师会当场指正,或是课后留下谈话。
那时的教师似乎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权威,能够独立处理课堂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今,这种教育场景正在发生变化教师们似乎更倾向于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将课堂管理的问题转嫁给家庭解决这种转变背后,究竟是教育的进步还是责任的转嫁?。
2细究这一现象的成因,首先要看到教育理念的演变近年来,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理念逐渐普及,传统教育中的惩戒手段慢慢退出校园许多教师陷入两难:批评重了担心伤害学生自尊,轻了又不见效果在这种处境下,"联系家长"成了相对安全的选择。
一位教师坦言:"现在孩子心理脆弱,家长又特别保护,稍微严厉点的批评就可能被投诉不如直接把问题转给家长,这样最安全"同时,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值得关注除了教学工作,各种表格填写、评比检查、活动组织等非教学任务占据了大量时间。
当一位班主任需要面对五十多个学生时,将课堂管理压力转移给家长似乎成了最高效的解决方式科技发展也在改变家校互动的模式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创造了24小时在线的联系渠道,虽然提升了沟通效率,却也模糊了家校责任的边界。
教师能够随时将学生管理压力实时转移给家长,这种便利在过去的家访和家长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更重要的是,在高期望值的家长和社会舆论面前,教师倾向于通过频繁沟通来规避责任风险"已经通知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免责声明,这反映了教育环境中的信任缺失和防御心理。
3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老师工作的复杂性,但也不应成为教师的"助教"当接到老师的通知时,不妨先建立缓冲期,不要立即反应可以回复"收到,接到孩子了解情况后与您沟通",这样既避免了在情绪中过度反应,也给了自己了解事情全貌的时间。
家校共育自然是有必要,但作为家长,我们也希望老师能够承担起课堂管理的主体责任。课堂问题应该尽可能在课堂范围内解决,像传纸条、小声说话这类行为问题,完全可以在不惊动家长的情况下处理。
重要的是建立沟通边界——不是不沟通,而是有选择、有时机、有方法地沟通课堂问题在课堂内解决,只有涉及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重大问题再立即联系家长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倾听。
每次接到老师投诉,首先要给孩子陈述的机会要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与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诉求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避免形成"老师批评-家长责骂"的双重压力环境教育就像一场接力赛,教师和家长各自负责自己的那一棒。
如果教师把自己这一棒交给家长来跑,不仅家长累,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当然,家长也不能完全不管孩子,把自己的接力棒完全交给老师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一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培养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下一代,需要教师重拾教育的专业自信,家长保持适度的参与,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让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