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铝浩铝幕墙建材网

新闻资讯

NEWS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铝浩铝幕墙建材网
电话:
联系人:铝浩
邮箱: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广云路辅路
行业新闻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广东省铝单板厂家(铝方通计价规则)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为李密檄洛州文 出处,

2025-09-18    作者:admin  阅读:0次  【打印此页】

隋大业十三年(617)冬天,东都洛阳城外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正在交战的起义军和驻城守军开始“以物换物”一边是王世充指挥的守城军不断往外运送衣物装备,另一边由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则推着一车车粮食回赠给守军寒风彻骨,缺衣的起义军得以保暖,少食的守军终得饱腹。

但看似互惠互利的决定,却最终葬送了李密的大好局势在这场大战之前,李密和瓦岗军一直顺风顺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反隋势力风起云涌大浪淘沙后,瓦岗军脱颖而出,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这支力量之所以能迅速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瓦岗军做出了颇得民心的举措。

据说,李密加入瓦岗军后,提出的第一个计策便是攻占洛阳城外的洛口仓,开仓赈济灾民在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之后,李密继续采取优先控制粮食的军事战略据文献记载,李密希望以洛阳城郊的回洛仓为根据地,与困守洛阳的隋朝势力作争夺战。

双方在抢夺回洛仓的战斗中反复拉锯,直到大业十三年寒冬,李密占据回洛仓,守城的王世充则困于洛阳城内由于粮仓在城外,城里缺食,守军和民户不断外逃,投奔李密一时间,胜利的天平仿佛已经倒向了起义军李密或许是志得意满,或许是一时糊涂,听从了下属邴元真的建议,同意与王世充做物物交换。

根据《隋书·李密传》记载,刚刚做完“交易”,李密就后悔了,他发现,原来每天从洛阳城里逃出来投降的有几百人,城内不缺粮食后,投靠人数越来越少没过多久,王世充恢复元气,乘势攻出城李密则败走长安,投奔李渊,迅速从人生巅峰跌落。

正可谓成也粮仓,败也粮仓。

河南洛阳大运河回洛仓遗址粮仓考古发掘现场李密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回洛仓还继续扮演着关键角色曾经的洛阳守将王世充此后发动兵变,在洛阳自立为帝,国号为郑620年夏天,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这次攻城的是李世民东征之前,李世民便判断,占领回洛仓控制粮食,是剿灭王世充的关键,同时还要将大运河截断,断了洛阳的粮道。

洛阳又一次面临寒冬断粮的绝境但这一次,王世充面对的不是骄傲自满的李密,而是智勇过人的李世民,再也没有了拿衣服换粮食的可能无奈之下,王世充开城投降此后,唐代统治者吸取了隋朝和王世充粮绝洛阳城的教训,便弃用了回洛仓,转而扩建在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回洛仓也就此没落。

运河沿线的隋朝六大粮仓隋代统治者为什么要从长安迁到洛阳?说起来,也是因为粮食待在长安,吃不饱!隋文帝杨坚在位之时,由于大量官员居住在长安城,长安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很大缺口从水路运往长安的粮食,到了三门峡一带,要不转走陆路,要不就冒着巨大的风险穿过三门峡,极为不便。

甚至在594年,关中大旱,皇帝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跑到洛阳去找粮食吃与其动辄前往东都谋食,不如直接把朝廷搬到洛阳,一劳永逸除了迁都,隋朝皇帝还在运河沿线修建了大大小小众多仓储,尤其是集中修建了六大粮仓除了洛口仓和回洛仓之外,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

还“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这六大粮仓,除了回洛仓之外,其他粮仓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洛口仓和河阳仓与回洛仓类似,因处于洛阳周边,都有拱卫东都的使命洛口仓又名兴洛仓,位于洛州巩县东面洛水东岸,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是隋代最大的粮仓,唐前期也是重要粮库。

通济渠穿过洛阳城,在偃师市西入洛水,河阳仓就是为从洛口仓转运粮食入洛阳城所需要而设置的,在新建洛阳城之后,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战略地位有所下降

隋唐国家粮库之洛阳回洛仓遗址仓窖剖面洛阳毕竟是东都,位于西侧的真正的都城长安及其周边,当然也要有战略仓储保障,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常平仓和广通仓常平仓又名太原仓,位于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西南四里在隋代和唐前期,自洛阳往西至陕州一段的漕运,因三门峡的关系,都采取陆运,自陕州至长安一段则利用黄河、渭河进行水运,所以史称陕州太原仓“地控两京水陆二运”。

也就是说,常平仓的主要功能是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广通仓,隋炀帝时期改名为永丰仓,位于今陕西华阴市东北三十五里渭河入黄河处关东漕米运入关中,都先集中于广通仓,是关中地区最大的粮仓李渊进攻关中之时,投降的守军将领直接交出永丰仓,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如此一来,关中其他地区的将领也不得不遣使请降。

六大粮仓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北端的一个,是位于卫州黎阳县西南的黎阳仓黎阳仓主要面向北方,从河北地区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黎阳仓也是隋炀帝向东北发兵时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由江淮运来的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黄河以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

隋唐国家粮库之洛阳回洛仓遗址仓窖剖面如此庞大的仓储转运体系,按理说应是能够保障人口的口粮,但隋代统治者却没有把这套体系回馈于民实际上,建造这些大型粮仓征用了大量民力,最终服务的却是皇宫贵族和百官大臣老百姓修建了存储粮食的仓窖,却难以从中获得一粒粮食。

所谓的统治需要,不是百姓需要,而是确保关中、洛阳统治者自身的口粮需要在隋文帝时期,粮仓的设置基本按照黄河、渭水转运一线并行排列,到了隋炀帝统治之时,转运的粮仓越发向洛阳周边聚集,呈中央密集,东西北三面稀疏散布的结构。

这也和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地理有关隋唐军事政治地理格局,始终在解决中央政府所在的关陇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隋朝发迹于西北,定都于长安,整个关陇地区是其政治的重心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全国的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东南转移;隋炀帝又意图向东北用兵。

这也就导致了仓储体系的一个基本格局隋代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漕仓确大都集中在北方,显然是在控制和弱化南方

隋唐国家粮库之洛阳回洛仓遗址仓窖地表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洛阳周边的大小粮仓也过于集中了从通济渠与黄河汇合之处,一直到洛阳,仓窖可谓密密麻麻隋炀帝在通济渠、黄河、洛水交汇处设置虎牢仓,在洛阳城修筑了含嘉仓、子罗仓,再算上河阳仓、兴洛仓、回洛仓。

单纯从转运的角度,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段短途路线上,设置如此众多的仓窖,而且这些粮仓的仓储量远超文帝时期的总和这么多粮食集中在洛阳周围,是因为农业大丰收了吗?当然不是如此大规模地集中粮食,显然也不是仅仅为了转运洛阳和关中,而是为了尽可能地把粮食控制起来,在洛阳周边建立战略储备。

隋代有很多年都光景不好,粮食歉收,百姓苦不堪言一边是官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一边是民不聊生遍地饿殍隋朝统治者不仅不肯发放粮食赈灾,反而还要征用更多劳力修建更多仓窖也难怪当李密振臂一呼打破洛口仓赈济灾民之时,老百姓宛如看到了救世主。

与隋朝共兴衰,回洛仓沉睡千年回到故事的开头,当时被各方枭雄争夺的回洛仓,后来命运如何了呢?唐朝初年,经历短暂辉煌的回洛仓迅速被废弃,之后便逐渐被人遗忘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记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

”三百座仓窖,可能是宋朝人想象力的极限了然而,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回洛仓的仓窖数量竟然达到了七百座,超出了司马光记录的一倍还多这七百座仓窖,每个仓窖直径超10米,深度达10米,可以储存约4000石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00万石粮食,也就是今天的50万斤,那么整个回洛仓就能存粮达三亿斤。

这么多的粮食,可以想见李密攻占回洛仓之时,是多么志得意满回洛仓虽然庞大,但和洛口仓相比却小巫见大巫根据文献记载,洛口仓“穿三千三百窖”,仅在文献上便是回洛仓的11倍之多只是暂时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发掘

洛阳回洛仓遗址回洛仓被废弃后,并没有经过人为的回填无数个日夜的风吹日晒,雨淋淤积,到了金元时期,彻底变为了平地这个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今天的五个足球场的仓城,管理设施系统而精密——配有运粮区(漕运区)、车马区、仓窖区、管理区的庞大系统,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我们也只能通过出土的刻着“大业元年”的铭砖,几个用于展示的窖坑遗迹,和那些文献记载来想想当年的盛景了。

(燕海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秘书处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