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斥资 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4 亿元)打造的 “教育乌托邦”——The Primary School,日前宣布将于 2026 年永久关闭。
图源:CNN2010 年,时年 26 岁的扎克伯格斥资创办 The Primary School,承诺为当地家庭提供 “从出生到高中” 的全链条精英教育,该校还曾获评《时代》杂志 “年度最佳发明”如今,这所最初以。
“为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免费精英教育” 为使命的学校,因深陷财政危机,不得不选择关停学校董事会成员表示,除扎克伯格的初始投资外,校方始终难以寻得其他捐助者这场始于美好理想的教育投入,终究在现实运营中遭遇了 “滑铁卢”。
01富豪们的“创新学校”正集体崩塌这所学校,并不是孤例它只是富豪办学 “溃败潮” 里,最新添上的一笔 ——・侃爷的 Donda Academy,因反犹言论仅存 264 天便黯然退场・WeWork 创始人诺伊曼的 WeGrow 学校,随母公司暴雷彻底关停。
・贝索斯、马斯克推出的教育项目,至今也未能形成多少影响力
坎爷创办的学校,Donda Academy的官网画面,被人形容“不像学校官网”图源:Donda Academy官网当商业巨头们握着支票簿闯进教育领域时,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教育从不是一行行代码,没法用硅谷的 “快速迭代” 思维改造;。
孩子更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能靠资本砸钱 “批量打造”扎克伯格曾笃定 “2 亿美元能改变当地教育”,可十年过去,当地学生的数学成绩依旧毫无起色侃爷的学校,只因创始人 “不喜欢玻璃”,就拆掉教室窗户,让学生待在昏暗的房间里。
WeGrow 的操作更显荒诞:连教师工资都难以支付,却还在高喊 “释放孩子超能力”这些魔幻场景的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 ——用金钱去丈量教育,就像拿尺子去称重选对工具是前提,工具错了,结果注定失真02
为什么这么多大佬一进教育就频频“翻车”?看到这你或许会问,为何众多商业奇才,一踏入教育领域便屡屡折戟沉沙?归结起来,至少有三个深层症结。
・第一,节奏错配:商业求快 vs 教育求慢商业信奉快速迭代、即时反馈,教育却似一场跨越十年乃至数十年的 “马拉松”芬兰学者帕西・萨尔伯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不是产品,教育不是流水线我们无法靠提升生产效率,来拔高教育质量。
”・第二,衡量标准错位:可量化指标 vs 难量化价值企业的成功,能用财务数据清晰衡量;但教育的成功,常藏在更难捕捉的维度里: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被唤醒?是否学会了独立思考?能否在社区中找到自身价值?这些,从来都无法靠 Excel 表格一一汇总。
・第三,文化土壤错位:理念空降 vs 社区扎根教育离不开本土语境的滋养遗憾的是,不少 “理想学校” 总爱将一套既定理念硬塞进社区,却鲜少与家长、教师深度沟通于是,改革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成了外来者的 “空降实验”,难以落地。
03被误解的教育创新将目光从光鲜的 “创新学校” 移开,真正成功的教育案例往往另有图景:教育创新的推动者,多是当地教师、社区领袖、家长等内部 “觉醒者”,而非外部 “拯救者”他们没有巨额财富与全球影响力,却怀揣对教育的敬畏、对孩子的爱与长期坚持的耐心。
正如沃勒斯坦所言,慈善如风险投资,失败是常态扎克伯格的 The Primary School 虽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过优质教育,却因缺乏可持续资金与社区支持难以为继;而WeWork创始人亚当·诺伊曼的WeGrow学校,号称要“释放每个孩子的超能力”,在运营不到两年后就随着WeWork的崩塌而悄然关闭。
还记得当初,诺伊曼曾豪言要“改变世界学习的方式”,结果连自己的商业模式都没搞清楚
这些案例揭示,教育创新的支点从不是钱、技术或名人效应,而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长期投入的决心毕竟,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用金钱快速修复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用时间、用心、用智慧去慢慢培育的花园。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