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陈水章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一直坚守以学习者为中心,授以学生“生态渔场”的主张,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与学科教学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深度学习,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辅导学生创造发明获奖400多项。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邓琼)在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的科创实验室里,一个忙碌的身影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他时而蹲在学生身旁,一同探讨电路设计的细节;时而手持3D打印作品,反复端详打磨;眼镜片后,始终闪烁着如孩童般对创新的好奇光芒。
他,就是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长郡芙蓉中学科创特色教育中心主任陈水章——一位深耕教育领域 31 年,被学生们亲切称为“能把枯燥公式变成魔法”的科创导师,更是“渔场式”教育生态的创造者与践行者。
创新“渔场教育论”,让创新基因自由生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我们要给学生整片渔场!”这是陈水章坚守多年的“渔场教育论”,也是他为学生绘制的教育蓝图:在他眼中,教室是泊船的温暖港湾,校园是星罗棋布的探索“渔场”,而每个学生,都是自带导航系统、能自主探索的“探险家”。
作为1970年出生的教育“老兵”,陈水章身上的荣誉早已亮眼: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芙蓉名师、芙蓉工匠,同时还担任长沙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但他始终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作为核心目标——他所倡导的“渔场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生本课堂,让创新基因在开放的教育生态中自由生长。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长郡芙蓉中学的科创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先后斩获“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湖南省十佳科技创新学校”“湖南省第三届芙蓉创新奖学校一等奖”“长沙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更成为
芙蓉区创建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打造科技创新“一校一品”特色范式的核心力量,为区域“幸福教育”注入强劲动能探索融合创新路径,让知识落地“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主阵地”深知这一道理的陈水章,在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孔春生“激探创” 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科创特色,探索出“激・探・创・造”四步创新教学法,让知识真正在“真实世界”着陆。
“激”——以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破解知识难点;“创”——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思路;“造”——推动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动手实践 “造物”。
这一教学法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学科教学与课后项目化智能造物无缝衔接,实现了学生创新基因“植入—激活—表达”的完整闭环目前,基于该模式的课例已产出国家级精品课、全国十佳课例,更助力学生拿下40多项专利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陈水章更注重为“创意”保驾护航他首创“学科+IP”融合的“三每三创”模式,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以著作权为纽带,串联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引导学生开展文学与艺术创作;以专利权为核心,结合数学、物理、。
化学等学科,鼓励学生实验创新、自制教具、研发发明;以商标权为切入点,联动历史、地理、心理等学科,让学生了解商标保护,提前规划职业发展如今,陈水章的办公桌上,总能看到学生签名的诗集、可拆卸的自制教具、班级设计的班徽商标——这些都是“学科+IP”教育的生动成果。
“保护创新不是终点,而是培养契约精神的起点。”这句话不仅被《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更深深印在长郡芙蓉中学学子心中,见证着他们从“敢创新”到“会保护创新”的蜕变。
精准“定制”成长路径,让“小爱迪生”破土而出“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灌输,学科知识碎片化,跨学科整合难——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一难题,陈水章像一台精准的“教育CT机”,打破学科界限,自主开发校本课程《青少年科创教育指导》,构建起“全员普及课、个性发展选修课、项目化实施专修课”三级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初一年级的“全员普及课”,每周每班1节,通过技法应用与知识应用创新,为每一名学生“植入”创新基因,同时筛选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选修课”则聚焦学生特长,精准辅导科技制作、创新创作,让学生在专属领域收获成长,激活创新基因;“项目专修课”中,学生在导师带领下开展实验研究、设计发明作品,真正实现创新基因的“表达”,同时通过知识产权融合课程,保护创新基因。
截至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已引领学生斩获40余项专利、400余项市级以上科创奖项“今天的实验室,可能就是明天的科创板”如今,陈水章仍保持着清晨巡视实验室的习惯当阳光透过窗户,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细碎光斑时,那光斑里,正是无数创新种子破土生长的印记——这位教育“渔夫”,仍在“渔场”里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科创梦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