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些词语经常听也经常说,但是却并不经常做每一起悲剧的背后总是会有很多次小小的试探,但并不是每一次的试探都会被阻止最终,当惨剧酿成之后,人们只会在痛苦中忏悔,但当下一次在面对小小的试探的时候,却依旧没有人汲取教训。
悲剧天天有,但真正的反思却并不存在当然,这并不能一味的苛责,因为人总是会有惰性,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是一条无休止的道路,少有人坚持
《无声》是一部悲剧,本片讲述的是在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侵事件,起初并没有人在意,当一个新的老师来到这个学校,且真正的接触到了其中一位新的学生之后,曾经没有被捅破的窗户纸便被捅破了,而曾经被学校掩盖起来的谎言也被暴晒在阳光下,然而,这起对于未成年人造成终生创伤的事实却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暴露而宣告结束。
时间轮回,新的暴力也在无声无息的滋生
《无声》是前半部分让你感觉非常愤怒,最直观的感触无外乎将那些作恶的人一个一个的消灭殆尽,然而当你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那种无力感便悄然涌上心头,恶性的背后源于人们无法规避的人性险恶以及大众对于一些群体的忽视,更有甚者,我们会看到教育的本质问题以及学校在整个社会的定位。
表面上看,《无声》聚焦的是聋哑学校的学生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是否能让社会像对待正常人一样的对待自己当然,这种理念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龙牙学生需要接受自己本身的缺陷,而整个社会可以用一种更加温柔地方式与生理上不健全的人和睦相处。
前提是双方都能找到一种共存的方式,谁也不会觉得谁是另类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但是这种期待本身在这个日趋原子化的社会当中显然是不会成功的
而包裹在这个外壳之下的真实源于我们对于教育的定义本片当中的校长为什么一开始在知道真相后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而是用放纵罪恶的方式来掩盖真相原因在于校长将学校当成了一种工作成所,而校长本人将自己校长这个职位当成了一种职业。
这是教育在产业化之后所面临的真实问题,这种问题在现行的制度下是无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台湾省完全遵从市场经济逻辑的前提下,更无解决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强调一下老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将师生关系建设成为一种舍与得的集合体,然即便是这样,在市场化的冲击之下,教育被当作产业运营的时候,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片中的问题呢?确实是无解。
不用去刻意强调聋哑学生,更不用去刻意强调地域原因,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秉持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学生时期,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个时候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如果这个时候教育失衡,那么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就会走偏。
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发生在校园?这是最基本的原因,然而这个原因在教育产业化之后,便被搁置忽略了
校园霸凌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名词,而真正的可以形容本片当中乃至很多发生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恶性事件的是“青少年犯罪”,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远远滞后于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了,这个时候,社会需要去重视,而不是退出但实际呢,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各种各样的恶性循环。
究竟是因为家长问题导致了老师畏首畏尾,还是因为老师问题导致了家长对于学校普遍不信任纠结谁对谁错显然已经不构成解决问题之道了,而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则是要我么重新认识教育,不过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会引发更多人的兴趣。
如果教育不能很好的教会学生们做人,而只是将他们当作牟利的工具,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那就走偏了我们不能用程序正义的框架来锚定教育而将自己置身事外因为教育界矛盾重重,因此,很多老师在面对学生当中的问题的时候,自然会选择跟校长一样的做法——息事宁人。
我们可以斥责校长这种人,但是真正需要斥责的是为校长这种人保驾护航,制定制度的人王老师毕竟是少数,如果整个教育界的问题不能在多数人当中达成共识,而仅仅依靠着少数人的良心发现来解决问题的话,问题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然而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就需要整个社会对于教育重新定义,我们究竟是想要培养什么样得人?是一种通用的螺丝钉还是一群有意识地人格健全的人,是要培养在丛林中弱肉强食的动物,还是需要培养可以跟陌生人共情的人这是一种叩问,但是答案是什么,每一个人都可以扪心。
伤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然而当伤害发生的时候,更多的人都是义愤填膺,叫嚷着要让那些犯罪者付出代价,然而将伤害过渡到某些微小的征兆的时候,这个时候却没有人觉察出来,小小的悸动有可能滋生犯罪的苗头,防微杜渐不是空话,只不过每一个人都不愿意重视它。
……你好,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