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铝浩铝幕墙建材网

新闻资讯

NEWS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铝浩铝幕墙建材网
电话:
联系人:铝浩
邮箱: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广云路辅路
公司新闻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四二八”体系重塑首都农业未来图景

2025-09-10    作者:admin  阅读:0次  【打印此页】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如何将前沿农业科技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真正惠农富农?这是地方农业科学院支撑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近两年,作为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主力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改革破壁攻坚,聚焦服务农业全产业链条,直击农业科技示范与服务存在的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痛点,在已有的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四层级两平台”新型组织体系,并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实施“八项行动”,简称“四二八”体系。

一子落,全盘活作为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与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四二八”体系对首都农业科技示范与服务效能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体系通过农业科技的“针”与服务的“线”,缝合了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断层,同时将分散的创新要素拧成合力,精准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盆景”。

京郊大地上,一场重塑首都农业未来图景的革新正在发生重置体系打破“单兵作战”,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构建起农业综合服务试验站、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和示范基点的“四位一体”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在京郊布局了300余个基地,以科技硬实力强力支撑京郊农业示范推广的重任。

“随着京郊农业科技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基地‘单兵作战’的示范模式既难以形成技术集群的规模效应,也无法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环节,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自然受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副处长李民吉道出以往科技示范服务存在的痛点。

适应新形势,改革是关键一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规模、类型的用户需求,划分了服务基点、示范基地、专家工作站和综合应用场景四个层级该体系以多学科融合、全面支撑产业的综合应用场景为重点,融合培育示范基地与专家工作站,并延伸服务基点覆盖面。

目前,示范服务已覆盖全市13个涉农区县和约60%的主要涉农乡镇为深化体系落地,今年2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科技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痛点,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了涵盖品种更新换代、土壤改良提质、粮食单产提升、蔬菜产业升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绿色低碳发展、景观休闲农业及智慧农业提升的“八项行动”,将相关工作提升至市级战略层面,通过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京郊农业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为推动科技引领支撑与科技服务力量高效协同,《方案》明确区分“院示范、局推广”职能,通过标志性“示范盆景”带动形成全域“连片风景”,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实践的快速转化应用同时,北京市财政局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人才、政策、资金相结合,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四二八’体系建设是我院在农业科技示范方面的一次重要探索,其核心是推进科技示范工作的组织化和体系化,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强化了局院合作和院区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国航介绍今年7月下旬,北京遭遇历史性强降雨,密云、平谷等地受灾严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依托部署在密云黑山寺、平谷峰台村及顺义雁户庄等科技小院的气象站点,实时监测雨情;同时结合“云上科技小院”平台的视觉化作物生长监测系统,动态跟踪田间状况,及时向农户提供防灾指导暴雨过后,针对夏玉米倒伏、病虫害防治等渍涝灾害,院方迅速组织专家制定应急方案,全力协助受灾农户降低损失。

高效精准的防灾救灾响应,得益于“四二八”体系中的“两平台”支撑:一是科技咨询培训平台,整合首都农业专家资源,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咨询培训;二是科技服务管理平台,对内构建可视化信息展示系统,绘制服务“一张图”、编织数据“一张网”,持续提升各层级管理服务水平。

瞄准农业科技前沿,高效联动提升生产效率初秋时节,昌平区天汇园苹果园内,成熟的苹果缀满枝头枝叶间,冠层温湿度监测站如同“哨兵”,通过立体分布的传感器精准捕捉不同高度环境数据,为果树精细管理提供精准依据智能灌溉系统依据根系附近的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在阈值触发时自动启停,按需补水直达根系。

智能采摘机器人借助3D视觉识别果实成熟度与位置,以适宜力度轻柔采摘,经传送带送入分拣装置,大幅降低损伤并提升效率这些场景是智慧果园集成应用的缩影该模式融合智能装备、操作系统、轻简化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林业果树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6名多学科专家的紧密协同下,构建高效联动的智慧场景。

“相比传统管理,智慧果园显著提升了精准化水平,智能灌溉与水肥药一体化应用使化肥减施15%、农药减量10%”该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农艺师周佳介绍昌平的案例仅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智慧农业探索的一隅近年来,该院形成了全国学科最全、研发链条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智慧农业创新团队,聚集了近千人的研发队伍,以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双轮驱动,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乃至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华都峪口禽业的蛋鸡供应链大数据中心,智慧诊疗模型将专家经验转化为量化模型,通过AI实现肉鸡疾病在线秒级诊断,为8万余用户提供自助服务,准确率超95%,用户满意度达99.7%,显著节省兽医资源在通州区漷县镇丰为农业的蔬菜大棚内,宜机化温室搭载的水肥变量精准管理系统,基于光照和作物需求智能决策水肥,实现节水超10%,增产5%至10%,年节省人工至少12人,亩均综合效益提升2000元以上。

“未来农业必然走向智能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文刚表示,“数字赋能的智慧农业行动,旨在推动先进装备与成果落地应用,助力农民从‘劳力者’转型为‘指挥者’,加速首都农业现代化进程”服务首都农业战略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耕地资源有限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重任和2000多万人口的庞大需求,北京农业也要扛起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菜篮子”供应的重担如何破题?唯有靠科技复耕复垦地产能提升是北京市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北京积极推进农田复耕复垦,然而,这些“新田”普遍面临肥力低、理化性质差、保墒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产量依托“四二八”体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市长阳农场有限公司合作,在位于房山区的长阳农场打造复耕复垦产能提升综合应用场景,按照“良田、良种、良技、良法”融合思路,筛选优质抗逆小麦、玉米品种,集成应用高产栽培及周年土壤培肥技术。

通过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的系统集成应用,实现复耕复垦地块土壤条件逐步恢复、粮食产能大幅提升“今年长阳农场300亩复耕小麦亩产达1018斤,显著超出去年全市平均755斤的水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牵头人陈兆波介绍,该院自研品种“京麦189”凭借耐瘠薄、抗寒性强、成穗率高等优势,成为复耕地主推品种,平均亩产达629.87公斤。

绿色低碳不仅是增产提质的途径,更是实现农产品优质安全与生态循环的必然选择与长阳农场形成地理大对角的顺义区北京食为先生态农业园,则在农田生态上发力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绿色低碳农业提升行动的综合应用场景,这里建成了500吨级尾菜处理设施技术示范点。

“我们利用膜堆肥发酵技术,将园区生产的大量尾菜、秸秆等废弃物变成土地的营养大餐,加上微生物菌剂的助力,实现了99%的资源转化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与农田环境研究室主任、绿色低碳农业提升行动牵头人韩平介绍,园区还集成应用了生物菌肥或农药精准滴灌、蔬菜全生育期生物防控、天敌复合释放等绿色生产技术。

在他看来,“这些‘组合拳’的目标就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打造低碳循环农业样板”凭借先进的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全力打造有机、高品质果蔬产品“通过近5年的精心耕耘和探索,我们实现了优质有机韭菜的周年稳定供应,建成了全市面积最大的露地有机韭菜田。

”食为先生态农业园负责人邬春芳介绍“截至目前,依托‘四二八’体系,我院在京郊已建成综合应用场景5个、专家工作站36个、示范基地31个、核心服务基点70个,361位专家参与其中,服务范围覆盖全部13个涉农区,示范面积1.7万余亩,已展示示范各类优新品种260余个,示范相关配套新技术、新装备270余项,开展下乡对接服务1400余次,组织培训200余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处长邹国元介绍京郊沃野之上,北京市构建的“四二八”体系,不仅为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活力,也为全国破解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北京方案”当一个个“示范盆景”连缀成片,这场源自北京的农业科技变革,必将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更为强劲的首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