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位老板聊天,他们念叨最多的就是:“油价涨得厉害,人工也越来越贵,客户还压价,钱越来越难赚,可成本却怎么省都省不完”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熟?但它也点出了现在物流行业竞争的关键 —— 早就不是 “能不能接到单”,而是 “接到的单能不能赚到钱”。
我服务过一百多家物流企业,发现一个规律:那些能把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线以下的,不是规模最大的,也不是设备最先进的,而是真的 “会算账” 的说白了,这 “算账” 不是拍脑袋砍预算,而是用数据把每个环节拆开来看,。
找出流程里藏着的 “能省下的利润”今天我就不说那些虚的理论,从大家最关心的 “降本增效” 来讲,拆解一套能实际用起来的 “物流数据分析实操方法”开始之前,物流分析的全套模板分享给大家,复制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下载:。
https://s.fanruan.com/hzxa8一、先弄明白物流的 “成本” 到底在哪儿?很多物流企业分析成本,还停留在 “看报表” 的阶段:运输费超了仓储费涨了人工成本增加了但问题是,报表里的
“运输费” 背后,可能藏着 10 个具体环节的浪费。
给你说个真实的例子:有家区域零担企业,年运输成本比同行高 12%,老板一开始觉得是油价涨了导致的后来把近半年的运输数据拉出来仔细拆了拆:才发现问题出在 “等待装车” 上,司机到了网点,平均要等 47 分钟才能装上车。
我给你算笔账:一天跑 3 趟的话,每趟就浪费快 1 小时,一年下来,光人力等待这一块就多花了 200 多万这就说明:物流成本的问题根源,往往藏在二级、三级指标里想找到真正的成本浪费,得先建立 “分层级的指标体系”。
,把大问题拆成能追踪的小细节。给大家推荐一个拆解框架:
关键动作就是用 “钻取法” 分析数据:从一级指标的异常倒推二级指标,再找到三级指标里的具体动作一层一层往深了挖,直到找到问题的具体所在可以用大数据分析平台FineBI搭建一个物流控制塔,实时掌握物流流程的运行态势。
,提取数据、自助式建立分析模型,快速定位运输延误、库存积压等异常指标,并对数据下钻进行深入剖析,直到找到问题所在。
二、高质量的物流数据该怎么获得?我见过太多物流企业,花大价钱买了 TMS(运输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但数据要么是 “事后补录” 的,要么是 “孤岛式存储” 的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就成了 “垃圾进,垃圾出”,根本没用。
那怎么解决呢?记住三个原则:1.数据采集要 “贴业务场景”就说运输环节的 GPS 数据,不能只记起点和终点,还得抓:“中途停留点”“急刹车次数”“超速时长”这些细节能反映司机的驾驶习惯,比如急刹车多,货损率可能就高,也能看出线路的问题,比如频繁停留可能是装卸货效率低。
仓储环节的 WMS 数据:不能只记 “入库 / 出库时间”,还得关联 “SKU 特性”(比如生鲜得优先处理)、“库位热度”(比如 A 类商品放在最里面,拣货员每天就得多走 2 公里)。
2.数据清洗要 “去业务噪声”物流数据里 “脏数据” 不少,比如:司机为了赶时间,手动改了 GPS 定位;或者系统把 “待卸货” 误标成 “已完成”这时候就得设 “业务规则校验”——运输订单的 “到达时间” 必须比 “装货完成时间” 晚,不然就标成异常;。
仓储拣货的 “实际耗时” 如果比系统算的 “标准耗时” 低太多,可能是漏扫了商品3.数据打通要 “以订单为中心”物流所有环节都围着 “一个订单” 转:从客户下单(ERP),到仓库拣货(WMS),到干线运输(TMS),。
再到末端配送(DMS)一句话总结:只有把订单 ID 当唯一标识,把各环节的时间、成本、异常信息串起来,才能看到 “全链路成本”三、3 个能落地的物流优化场景:运输、仓储、配送有了高质量数据,下一步就是把看到的问题变成具体的 “赚钱动作”
这里分享 3 个物流企业试过有效的场景,覆盖运输、仓储、配送三大核心环节场景 1:运输环节 —— 用 “动态配载模型” 降低空驶率很多物流企业的运输线路是 “固定配载”,不管货多货少都发车但实际上,货量是波动的。
—— 周一货多,周三货少,周五还有临时加单。
怎么做呢?收集过去 3 个月的订单数据(按天、按线路、按货物类型),统计每条线路的 “货量分布”;结合车辆的 “最大载重”和 “最小满载率”,用算法做 “弹性发车方案”;同时用 TMS 系统对接上游客户的订单系统,提前 24 小时知道货量预测,随时调发车计划。
场景 2:仓储环节 —— 用 “路径优化” 提高拣货效率仓储成本里,“人工拣货” 占比往往超 40%但很多仓库的库位布局是 “按品类分区”,像饮料区、日用品区问题来了:实际订单里,“饮料 + 零食” 的组合占比高达 60%,拣货员每天在两个区之间来回跑,时间全浪费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用 WMS 系统记每个 SKU 的 “被拣货次数”“平均拣货耗时”“关联商品”;画 “库位热力图”:横轴是 “拣货频率”(高频 / 中频 / 低频),纵轴是 “关联度”(强关联 / 弱关联),把 SKU 重新放到 “黄金库位”(高频 + 强关联的商品放离出口最近的地方);
同时优化拣货路径:用算法规划 “最短巡回路径”,别让拣货员折返跑场景 3:配送环节 —— 用 “异常预警” 降低客诉率末端配送的迟到、破损、丢件等客诉,不仅影响客户体验,还可能让赔付成本大增但很多企业要等客户投诉了才处理。
,其实 90% 的异常都能提前预警。
具体怎么做:确定 “异常信号”:比如配送员定位 10 分钟没动、订单备注 “老人独居” 但配送时间选在晚上(可能没人签收)、天气预报说配送区域有暴雨(可能延迟);用算法建 “异常预警模型”:订单触发 2 个以上异常信号,系统自动提醒配送主管,主管就能提前调配备用人员,或者联系客户改期;
对高频异常类型找根因:比如某区域常因 “小区不让货车进” 迟到,就协调物业申请临时通行证;如果是 “配送员新手多”,就加强这个区域的培训四、物流分析的核心不是数据,是 “能力”我见过不少企业花几百万上 BI 系统,结果分析报告在老板办公室堆着落灰。
问题在哪儿?数据工具是 “武器”,但用武器的人才是关键。真会做物流分析的团队,得有 3 种能力:
总结物流行业的 “降本增效”,从来不是 “砍哪一块” 的问题,而是 “哪里能挤出利润” 的问题而数据,就是帮你精准找到 “利润漏洞” 的工具下次再有人问你 “物流分析该咋做”,你可以告诉他:先在仓库门口看 3 天拣货员咋走路,。
再坐进司机车里记 3 天等待装车的时间,最后打开系统看看这些动作对应的成本数字这才是物流分析的正确打开方式毕竟,所有的数据洞察,最终都得回到 “人、车、货、场” 的真实场景里,才能变成有效的分析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