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山西头村的山林尚未苏醒,一声清脆的哨声划破寂静——这是胡金涛给猪群定下的的起床信号几十头黑猪应声而动,从猪圈中出来,迎着晨光向山里树丛中奔去这位从小在山村长大的年轻人,如今在山头照看着一群活泼的“猪羊鸡军团”。
1989年出生的胡金涛,就在碑廓镇山西头村长大早年外出闯荡,做过船员,也干过装修工兜兜转转,最终在2024年春天他又回到了熟悉的村庄,承包下150亩的山头,一心扑进了生态养殖胡金涛的养殖之路从一头老母猪、四五只羊、三十多只鸡开始。
一年多的时间,他的养殖场已扩展到80多头猪、200多只羊和700多只鸡每天早上四五点,胡金涛就把猪、羊从圈中叫醒,赶到山上去“自由活动”,傍晚六点,再站在山下,吹响哨子,把它们都召回来统一喂食
吹哨子的习惯,是他多年来形成的工作方式“头几次我领着它们认路,后来一吹哨,不用喊,全来了”胡金涛拍着身边一头黑猪的背,“它们已经熟悉这个声音,听话着呢”这些牲畜是他的伙伴,也像是他的“孩子”每天凌晨三四点,胡金涛就起身巡视,下雨的夜晚更是整夜不合眼。
“得看着它们,心里才踏实养久了有感情,它们健康,比啥都强”在饲养方式上,胡金涛选了旁人看来很不经济的一条路子:不喂精饲料,不催肥,猪、鸡、羊白天自己上山啃草、啄虫,喝的是山泉水,傍晚归来的“加餐”,也只用玉米、麸子,偶尔掺些自家种的茄子、西瓜、地瓜。
“就按传统的法子来,让它们自然长”胡金涛说老黑猪的生长周期有一年半,是圈养猪出栏时间的两三倍,但口感天差地别——“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有人说比牛肉还香”谈起做生态养殖,胡金涛说这源于他的一份执念:“咱村这山林,荒着可惜了。
”山西头村曾因开矿热闹过,后来矿场关停,土地闲置下来“回来之前的这片山头,总是光秃秃一片,除了废弃的厂房什么都没有”胡金涛说,“这里地多人少,都是荒草,很适合传统放养我承包这一片地,也是想着给村里添点生气,把荒废的资源再利用起来,带动周边经济,让家乡慢慢好起来。
”他的想法简单又实在
因为是生态散养,每天的饲料消耗成本较圈养会少一些而且根据胡金涛观察,牲畜整体抵抗力会更高,无需额外的医药以及防疫支出,在屠宰前也会请动物检疫站检测,确保肉质的安全但相较于圈养,出栏时间更长,整体成本依旧高出集中化的养殖。
站在山坡上,看着牲畜们在林间撒欢,胡金涛眼里有光“守着这片山,养出好肉,是我现在最踏实的事”这片曾荒废的山林,也因他的坚守重焕生机胡金涛的选择也有了回报,饲养刚刚起步,但市场反映很积极:“跑山猪的售价是普通猪的两倍以上,价格高一些但很多人在购买之后就变成了固定的回头客。
”目前,胡金涛也学着拍短视频,“让更多人看看咱这山林里的猪是咋长的”他相信,靠着回头客和口碑,这些喝山泉水、吃野草长大的黑猪肉,能走出大山(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安臻 通讯员 郑玥 邹慧)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