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是交警上岗的第一站,也是他们学会执勤、执法、服务群众的第一课堂得益于在路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磨炼,北京市交管局朝阳交通支队亚运村大队交警吴扬成了有名的“疑难杂症”解决专家,他总能在交通事故嫌疑人逃逸后找出细微的痕迹,捋着一丁点小线头揪出破案的关键信息,打破僵局。
工作中的吴扬,细致地解决交通事故中的“疑难杂症” 图源:北京公安“追”:在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疑难杂症”最常出现在交通肇事和危险驾驶的行为中,司机逃逸,这就需要交警抽丝剥茧,根据蛛丝马迹去“追”吴扬会调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破案所用。
有一次,吴扬和同事在路面执勤时遇到一辆违法车辆,对方加速冲过了路口事后回看录像,因为拍摄条件不佳,看不清车辆号牌就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吴扬发现当日路口旁边的商场客流大,进入商场地下车库的车辆正在路边排队等待,“这一排车上的行车记录仪不就是移动的摄像头么。
”吴扬找到事发时段进入商场车库的车辆,联系车主,讲明缘由,在联系到第四辆车的车主时,拿到了肇事车辆的车牌号码2023年9月,群众报警,在慧忠隧道内有三辆小客车违停、逆行,路面警力赶到现场时涉案车辆已经离开,他们在隧道监控盲区,报警人也无法提供准确车辆信息,案子没有了抓手。
吴扬有了想法,根据报警人的描述,他围绕这个时段隧道入口和出口的视频录像,用了2个多小时梳理出进出隧道的800多辆车,发现有三辆符合报警人描述的车,自进入到出来用的时间较长这很反常,正常行驶的车辆从进入到出隧道,用不了10分钟。
为了有确凿证据,吴扬又联系了这一时段驶入隧道的公交车,从公交车行车录像上找到了这3辆车在隧道内违停、逆行等违法行为的证据,一举查获6名涉案人员“抠细节”,“笨”办法也是制胜的好办法“没有完美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有不留痕迹的案件。
”在吴扬看来,破案的关键就是“抠细节”,这是个“笨”办法,但也是作为一名警察的基本功
在吴扬看来,“没有完美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有不留痕迹的案件” 图源:北京警方2024年,一起发生在两辆电动自行车之间的事故中,一名骑车老人倒地昏迷,头部伤情严重另一骑车的年轻男子否认与老人有过接触,称两人互相躲闪间对方自己倒地。
两辆车上确实也没有接触痕迹吴扬觉得不对劲,伤者向右倒地,头骨左侧却存在点状骨折,这应该是被硬物磕碰出的痕迹他判断伤者与对方车辆大概率有接触,但很难找到证据他想起曾在资料中看到一种试剂,这种试剂能让血液被擦拭后发出荧光,他打算一试。
果然,当蓝色荧光在年轻男子的电动自行车隐蔽处亮起的时候,肇事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撞倒老人的事实凭着这种死抠的劲儿,吴扬每年侦破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数量在队里位居前列吴扬说,自己经常会换位思考,“破了一起案件对我来说是一个数字,但是对于当事人的家庭来说却是大事。
”吴扬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交警的情形那会儿他在上高中,一个上学的早上,他和同学骑车刚出胡同,一辆汽车突然横穿路口,撞上了同学当时双方速度都不快,同学所幸只受了小伤汽车司机“先发制人”,大声指责他俩骑车不看路,两人一时被说蒙了,只顾着说“叔叔对不起”。
在路人的提醒下,缓过劲儿来的两人才报了警,交警来到现场查看后给出结论,司机全责吴扬第一次意识到,出门在外,不是谁声音大谁有理,哪怕自己暂时蒙受不公,也终会受到正义的保护现在,他在做的就是守卫交通安全,守护正义。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