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将教育视为一场严格的规划,从孩子牙牙学语起便为其铺排未来他们以为,严苛的要求、密集的课程、无休止的叮嘱,便能塑造一个“成功”的孩子于是,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父母成了额外的教师,孩子则在各种“为你好”的要求中疲于奔命。
然而,真正的教育并非如此教育之本质,不在灌输,而在影响;不在强求,而在浸润孩子的心灵如一方沃土,你种下什么,便长出什么若只知要求与命令,得到的或许是表面的服从,却难以唤起内在的动力唯有以身作则,用行为说话,用态度感染,才能在孩子心中埋下真正的种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苦恼于儿子沉迷手机,屡劝不听她试过责骂,也试过讲道理,皆无效果后来她不再盯着儿子,而是自己拿起书本,每晚在灯下静读起初儿子不以为意,日子久了,竟也好奇地凑过来,问她在读什么渐渐地,家中形成了共读时光,手机不知不觉被冷落一旁。
没有一句要求,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便是“影响”的力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更多来自观察与模仿,而非直接听从指令父母若整日盯着屏幕,却要求孩子专心读书;自己消极抱怨,却希望孩子乐观向上——这样的要求无异于空中楼阁孩子或许会因畏惧而暂时遵从,但很难内化为自觉的品行。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正是此理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先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教育不在宏大的理论,而在日常的细节:如何对待他人,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看待世界……这些无声的示范,比任何响亮的口号都更有力。
当然,“影响”并非放任不管。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耐心与智慧,意味着我们自己要不断成长,而非仅仅做孩子的“监工”。当我们把劲使在自己身上,成为更好的榜样时,教育反而变得轻松而自然。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与姿态教育者如园丁,重要的是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与水分,然后静待花开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修剪塑造放下焦虑,收起控制,把劲用对地方真正的教育,始于父母的自我成长,成于日常的潜移默化。
当我们活出自己期待的模样时,孩子自会在后面跟着学,跟着走——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看不见的。它如空气般自然存在,无声无息,却滋养生命。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