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东表决到公告贴出,仅用了6天。一家外贸老厂的突然谢幕,留下的却远不止是空荡的厂房。
AMZ123获悉,9月初,深圳宝安一家成立13年的电器企业在短短6天内完成了解散流程:8月29日股东会议通过决议,9月4日即在厂区张贴公告,数百名员工前一天还在上班,第二天就面临劳动关系解除。
资料显示,该公司起步于2012年,以塑胶制品和小家电为核心,逐步扩展至美发用具、厨具、照明零配件和汽车配件等多个品类与单一内销厂不同,这家公司很早便将业务重心放在外贸与跨境电商领域:一方面直接承接出口订单,产品销往东南亚、欧洲和北美;另一方面也为跨境品牌提供代工服务,深度嵌入跨境电商供应链。
十多年间,它曾是宝安小家电产业链里活跃的一环然而,表面上的繁荣难掩内里的经营压力两年前,公司就曾对外发布“停产六个月”的通知,此后生产一直不稳,间歇性停工已然成为常态业内人士指出,频繁停产一方面既说明订单不足、产线无法满负荷运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现金流紧张,在成本和利润之间长期摇摆。
而更直观的信号来自用工规模,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参保人数仅剩168人,在2016年的高峰时期,这一数字超过600人可见员工规模的大幅下滑,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这家工厂难以摆脱衰退轨迹如今的解散公告,不过是这一过程的正式落幕。
当前公告披露,公司将在劳动关系终止日通过银行转账结清所有员工工资;至于经济补偿金,将依清算财产情况按比例分配,最终能否足额支付仍存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宝安电器厂的突然谢幕,并非孤立事件仅在过去两个月,珠三角就有多家外贸工厂相继停产或解散:7月,深圳、东莞的部分电子、电器及制衣企业接连宣布停业清算;而8月,惠州一港资电子厂确认于月底注销,深圳一家经营近三十年的电器厂贴出解散公告,东莞亦有制衣厂因订单不足选择放假停产。
从7月到8月,停产与解散的消息接二连三,不仅横跨电子、电器、制衣等多个行业,也凸显出传统外贸制造业正处在一个越来越艰难的境地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其一成本高企,利润被蚕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已突破10万元大关,较五年前上涨近三成表面上看,这是产业升级的信号,但对依赖外贸订单的传统代工厂来说,却意味着更沉重的负担在跨境电商市场上,相关品类的毛利空间本就有限,工厂端几乎没有定价权。
随着人工和租金成本的持续走高,利润被不断压缩,许多企业只能在低价竞争中苦苦支撑,处境愈发艰难其二订单外流,市场被分食AMZ123了解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工厂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里几乎“一家独大”但自2013年之后,这种优势开始下滑——在纺织、服装、鞋类、塑料制品和家具等主要品类上,中国的全球出口份额从高点的近40%,降到2018年的31.6%。
此后,我国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份额继续承压,空出来的市场正在被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新兴产地分走低工资、关税优惠,再加上欧美买家也在主动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不再将采购集中在中国,而是把部分产能分散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对跨境卖家或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供应链版图在重绘,原本稳固的成本和产能优势,正在被迫重新计算其三缺乏创新,难以转型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转型乏力不少企业在解散公告中直言“竞争力不足”“市场需求下降”,折射出的正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与研发积累的现实。
而在跨境电商领域,平台规则迭代加快、消费者偏好快速分化,缺少差异化与产品升级能力的传统代工厂,很难跟上这股节奏,更难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站稳脚跟一家工厂的关停不会让行业停摆,但当这样的故事不断重演,代工神话就已经在加速褪色。
跨境电商的下一个十年,留给依赖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多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