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苑中学新校区坐落于东区街道长江北路东侧。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松苑中学新校区红色墙面尽显活力。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马新初中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学期 受访者供图9月1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明阳学校(原第六小学)的开学典礼迎来了特殊“嘉宾”——机器人、机器狗灵活地进行表演,引发学生们阵阵惊叹与此同时,在东区街道松苑中学新校区,初二、初三的学子们踏入这片7.2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成为这所高标准全寄宿制新校区的第一批主人。
从明阳学校到松苑中学,从黄圃镇马新初级中学(下称“马新初中”)到坦洲镇方德小学,一批“颜值”与“内涵”并存的新建及改扩建学校项目在今秋齐齐亮相据统计,今年中山新建扩建公办学校已完工9所,增加学位1.05万个。
近日,笔者探访了这几所新建扩建学校,看看新校区到底“新”在哪儿●伍杰 苑世敏 翁丹淼 周小禅新空间从教室到“学习社区”走进松苑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呈回字形相连的教学楼群松风、松涛、松韵三栋主体建筑通过宽敞的连廊无缝衔接,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封闭与孤立,形成了一个开放、流动的学习共同体。
走廊不再仅是通道,更成为学生课间交流、讨论的“沙龙区”其中,该校的田径运动场,作为全市首个校园架空田径运动场,让人耳目一新运动场下方,巧妙容纳了风雨篮球场、室内体育馆、食堂、图书馆和大型报告厅“这意味着,即使遇到突如其来的雨天,我们的体育课和户外活动也能照常进行,不用担心淋雨或日晒。
”松苑中学党总支书记许岚介绍“和同学们一起到明阳学校读书很开心,学校好新、好大,很漂亮”明阳学校六年级学生何珍航对新校园赞不绝口这所由原火炬六小升格的新学校依山而建,在设计上考虑用圆来消融近山的棱角,弧线设计象征流动的水,将教书育人与山水自然景观相呼应,建筑生长于山麓,课堂流淌于水间,以自然为卷,绘制无界校园。
从高空俯瞰,明阳学校整体呈独特的“钥匙扣”形状,三栋主楼通过连廊“环环相扣”,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在不同功能区域间的穿梭往来,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交融与联系的“社区”隐喻其他新校也在空间设计上别具匠心比如,坦洲镇方德小学别出心裁地设置了雅德、雅智、雅趣、雅思、雅情等功能区,并利用校道空间打造植物园和劳动基地;火炬高新区鸿瑞学校精心设计了“两亭、三园、七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民众街道接源小学新校区采用流线型建筑设计,造型形态简洁舒展,与河道相映衬,浓郁的岭南水乡自然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这些创新设计,共同指向一个理念:空间不仅是教育的容器,更是育人的载体它们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支持着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展开,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社区”新科技智慧校园改变教与学科技的魅力,在开学第一天就生动展现。
在明阳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机器狗跟着音乐节奏弹跳、回应学生的挥手,引发阵阵掌声“这场科技表演,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科技的‘酷’,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创造的种子”明阳学校德育主任林慧介绍,明阳学校紧邻中山火炬高科技企业明阳集团,科技与教育的“近邻效应”,让这所学校有着追求创新的天然优势。
科技赋能教育的趋势在其他新学校同样明显中山一中西区中学在新学期迎来了一座六层实验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室和科学空间,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鸿瑞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教学配套完善,报告厅、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舞蹈室、科学探究室、心理辅导室等应有尽有,为现代化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崭新的物理空间,因科技的赋能而被注入了智能的“灵魂”在松苑中学新校区的每一间教室,崭新的智能教学一体机、护眼灯、个人储物柜一应俱全教室门口的智能电子班牌,实时更新着班级文明评分、课程信息和通知,成为班级数字化管理的窗口。
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它成为触手可及的体验、互动学习的工具,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重塑中山教育的新样态新生态更温暖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比宏伟建筑更打动人心的,是弥漫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人文关怀这种“新”,体现在对细节的打磨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考量。
对于松苑中学学生而言,今年的“新”体验是双重的:他们不仅拥有了新校区,更迎来了寄宿制生活“我们对床板的厚度要求控制在0.1毫米的误差以内只有够厚、够扎实,睡觉时才能安全、安心”许岚说道对于全新的马新初中,该校校长雷金凯最期待的,是师生感受到的归属感。
学校计划利用新食堂开展“美食文化节”,拉近家校距离同时,通过展示老校历史,让校风在新空间里延续这种人文关怀在各新校都有独特体现接源小学充分利用河涌景观,校内教学楼建筑连成一体,打造全天候的活动交往空间,便于师生穿梭校园。
方德小学在校园中庭位置设置趣味互动装置,周边绿化空间设置文化标识,整个空间显得趣味横生火炬八小在扩建后,不仅增加了学位,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君子文化为主题,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从保障身体安全的防撞角,到呵护心理健康的导师制;从促进独立的寄宿生活,到滋养精神的校园文化,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新学校最根本、最动人的“新”所在——人文关怀■一线打卡东区校园自营饭堂四级监督机制实现从食材到餐桌全链条管控。
一份热腾腾的早餐,一碗真材实料的靓汤,一道手工现做的奇趣肉丸……新学期伊始,东区街道多所校园飘出不一样的饭菜香——东区街道全面推行的“校园自营饭堂”模式,让学生就餐体验变得不一样至今年9月,东区街道已有5所中小学实现了校园食堂自营。
此前,由于部分学校外包食堂存在“重盈利轻质量”问题,餐食营养搭配不均衡,家长投诉较多如今,自营模式彻底摆脱了“第三方逐利”导向,把餐食质量放在首位在各个自营食堂,主厨和营养师每周都要商量食谱,确保周期内菜品不重样。
他们创新开发了十多种猪肉菜式,其中“奇趣肉丸”最受孩子们欢迎肉丸里包裹着红枣、莲子、鹌鹑蛋等不同馅料,学生要吃下去才知道是什么馅料,增添了用餐的趣味性所有菜品都是当天手工制作,坚决不用预制菜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
东区街道建立了“四级监督机制”,实现从食材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所有自营食堂每天大宗食材统一采购,品种覆盖米面油、肉蛋奶等12大类通过线上平台,家长可以清楚了解食品价格和来源“明厨亮灶”工程让后厨操作一览无余。
洗菜、切配、烹饪等环节实时上传至区级监管平台,食药监所安排专人每天线上巡查发现问题,一小时内督促整改联合检查队伍还会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重点查验食材存储、餐具消毒等情况家校互动也是一大亮点各学校成立膳食委员会,邀请家长共同抽查食材供应商。
有时甚至半夜临时检查,绝不提前打招呼朗晴小学每天通过家长钉钉群发布《食堂日报》,详细公示采购情况、检验报告和行政陪餐记录未来,东区街道还计划分阶段推进食堂自营工作短期目标是在2026年秋季实现中小学自营食堂全覆盖,长期目标则是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校园餐品牌。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早餐将增加粥、蒸蛋等软食,午餐搭配更多优质食材,初中生的晚餐则会补充优质蛋白■数读新校“新”意●松苑中学新校区规模:占地4.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6万平方米,提供3000个初中学位
创新:全市首个创新设计“架空田径运动场”,下方容纳风雨篮球场及报告厅,实现全天候活动特色:回字形教学楼与连廊设计,促进空间交互与融合,打造“学习社区”●明阳学校规模:占地超2.7万平方米,规划36个教学班,可容纳1800名学生
创新:独特的“钥匙扣”形整体布局,三栋主楼通过连廊“环环相扣”,兼具美感与通行便利特色:配备200米标准跑道、羽毛球场、学生餐厅、图书馆及各类专业功能室●马新初级中学规模: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目前有35个教学班
创新:全覆盖“风雨连廊”系统连接各功能区;多功能大阶梯兼顾景观与实用特色:在新环境中巧妙融入“责任”教育校风,展示校史与校友事迹,延续老校传统■观察新校浪潮中“教育匠心”最值得点赞走入中山今秋投入使用的这一批新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崭新的气象。
除了肉眼可见的空间之新、科技之新、人文之新,其更深层的革新,在于一颗跳动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匠心”这份匠心,首先体现在对均衡与优质的思考中松苑中学新校区不仅肩负着服务岐江新城发展战略、提升城市中心教育配套能级的重要使命,更是东区街道党工委高度统筹规划下,有效解决初中学位供给问题的关键举措。
明阳学校的建设是火炬高新区对优质小学资源的强力扩充;马新初中的扩建则直指黄圃镇缓解学位饱和、改善老校条件的民生需求这些学校从规划之初,就肩负着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均衡、更充分地覆盖到更多市民的使命,努力让“在家门口上好学”从期盼走向现实。
这份“匠心”,更体现在对育人本质的回归与前瞻性思考我们看到,新校区的设计逻辑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便于管理转向服务于成长无论是架空操场释放出的活力空间,还是风雨连廊传递的无声关怀,抑或是机器人表演播下的创新种子,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和分数,而是融入空间、科技和文化的每一个毛孔之中,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品格、体魄、审美与创造力。
这份匠心包含了对传统与未来的有机融合新,并不意味着断裂松苑中学在新校区里坚守并深化“松骨正气”的文化根脉;马新初中在新楼中郑重展示老校的历史照片与校友风采;明阳学校则立志融汇人文积淀与产业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老校训在新空间里焕发新生,历史底蕴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注入足够的文化底气和精神力量。
笔者认为,让新学校拥有一颗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匠心”,才是中山这场“新学校”建设浪潮中,最值得称道的内核。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