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区融媒体中心讯 夏日的吐鲁番,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丰收的热烈在广袤的田野间,葡萄藤上挂满了饱满圆润的果实,在日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瓜田内,西甜瓜个头硕壮,散发着甜蜜的果香,农户们忙碌地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代化的养殖场里,牛羊膘肥体壮,见证着产业兴旺和蓬勃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昌区立足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一方面,持续深耕特色农业领域,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提升到农产品加工,全流程发力,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
另一方面,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智能灌溉系统、信息化管理手段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与此同时,高昌区将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大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幅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特色农业多点开花,助力“农业稳市”战略落地见效近年来,高昌区坚定不移实施“农业稳市”战略,秉持“强葡萄、精瓜菜、优畜牧、兴特色”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葡萄、西甜瓜、设施农业、特色畜牧业、肉苁蓉、冷水鱼“六大特色产业”,持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葡萄产业作为高昌区的璀璨名片,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从1979年的仅4.5万余亩、品种不过10余个的小规模,一路壮大到如今,拥有多达155个品种,种植面积拓展至29万亩,让吐鲁番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葡萄植物园”。
如今,“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吐鲁番葡萄酒”三项地理标志,构建起完整的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葡萄产量飙升至78万吨,其中鲜食葡萄销售量达24.47万吨,创造了7.9亿元的收入,葡萄干销售11万吨,入账约11.2亿元,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截至 2025年8月,高昌区在葡萄产业升级领域持续发力,累计完成葡萄架式改造超16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超10万亩,落地高效节水项目覆盖面积20万亩,一系列扎实举措让产业发展的根基愈发稳固“我们正通过建强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林果科技示范园,同步推进葡萄架式改造、品种改良和高效节水等一系列工程,全方位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
就是要让‘吐鲁番葡萄’这块金字招牌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更具分量、更显优势”吐鲁番市高昌区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阿衣仙木古丽·哈力克介绍说得益于吐鲁番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高昌区种植的西甜瓜品质上乘、口感清甜,备受市场青睐。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昌区大力推动西甜瓜产业的标准化种植,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与产量同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将新鲜采摘的西甜瓜快速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这份甜蜜。
设施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在田野间拔地而起通过采用智能温控、精准灌溉、无土栽培等前沿技术,高昌区实现了农产品的反季节生产与全年供应,有效丰富了市场的农产品种类,极大满足了市民的日常需求。
此外,设施农业的高效生产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为农民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大棚超过12500座,年产各类果蔬10万吨以上特色畜牧业蓬勃兴起高昌区紧盯黑羊、斗鸡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引入现代化的养殖设备与科学的养殖技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如今,特色畜禽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逐步走向全国各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24年,高昌区畜牧业产值达到17.0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冷水鱼产业异军突起吐鲁番三文鱼依托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突破气候与地理条件限制,建设高标准养殖基地清澈的水体中,三文鱼自在游弋,肉质紧实、营养丰富从鱼苗培育到成鱼捕捞,全程严格把控品质,不仅填补了吐鲁番高端冷水鱼养殖空白,更成为农业多元化发展的亮眼新名片。
今年,我区三文鱼产量预计可达1200吨,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肉苁蓉产业作为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高昌区依托荒漠资源,积极推广梭梭林接种肉苁蓉技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肉苁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肉苁蓉产业正逐渐成为高昌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2024年底,全区梭梭林种植面积达18.16 万亩,接种肉苁蓉9.4万余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全产业链拓展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吐鲁番市驼铃酒业有限公司,这里的主题酒店、地下酒窖、生产车间、葡萄酒文化博物馆与观光葡萄园沿道路东西分布,构成一幅融合生产与文旅的画卷展台之上,一瓶瓶馥郁芬芳的葡萄佳酿静静陈列,作为吐鲁番最亮眼的“紫色名片”,香飘四海、声名远播。
从最初以制干销售为主,到如今鲜食、酿酒多业态并行;从葡萄沟的绵延山麓,到现代化加工车间的有序运转,吐鲁番葡萄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多元发展、齐头并进如今,“吐鲁番葡萄酒”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楼兰、驼铃等为代表的40多家葡萄酒庄,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火焰山南北,产品涵盖干型酒、甜型酒、起泡酒、葡萄蒸馏酒等六大系列500多款,让吐鲁番独特的风土人情,通过杯中的醇厚美酒被世界感知与品味。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近几年,高昌区陆续引进建设葡萄叶加工企业,2024年全年加工葡萄叶0.18万吨,带动种植户增收900万元与此同时,全区现有47台(套)葡萄枝条粉碎加工设备,每年可回收再利用葡萄鲜枝条约2.43万吨,不仅有效缓解了饲草料短缺的难题,更让群众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长期以来,高昌区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始终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发展关键在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发力电商销售与仓储保鲜等配套产业,全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截至2024年,高昌区已成功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注册登记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70家,业务范围广泛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多个领域,逐步构建起以葡萄、西甜瓜、肉苁蓉、畜产品等为核心的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如今,伴随着“农业稳市”战略的扎实推进,我区正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模式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链条拓展升级这一转变不仅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更完善了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新动能。
文旅融合新业态鼓起农民腰包走进葡萄沟,洁净的巷道里总能见到居民与游客来来往往瓦热斯·亚森正在自家的小客栈里忙着招呼客人,擦桌、递茶,手脚不停歇2024年他将自家庭院改造成主题民宿,主推非遗制作体验、特色美食制作等内容,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慢生活。
今年“五一”假期,他家民宿每日爆满“2024年,社区帮我们把葡萄园改成了采摘园,然后自己也开了一家民宿,今年‘五一’的时候来我们家住宿的游客还挺多的,客房也爆满,一年的收入大概也有10万元”葡萄沟街道居民瓦热斯·亚森说。
像瓦热斯·亚森这样吃上“旅游饭”的居民,在葡萄沟已接近2000人全域旅游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更构建起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共富生态”近年来,葡萄沟街道依托葡萄、历史、文化、生态“四大优势”,重点打造葡萄沟青蛙巷,提升了青蛙巷41户居民家庭的庭院面貌,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点。
同时,引导青蛙巷居民从事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餐饮等旅游产业,让游客能够全面体验到吐鲁番特色民俗与此同时,葡萄沟街道把优质葡萄这一“金疙瘩”攥得更紧,引资葡萄深加工和电商企业在葡萄沟落户,借着直播间里的吆喝声,这里的土特产顺着网线卖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葡萄沟内61家各具巧思的家庭客栈像串珠似的散落在巷弄间,成了村里民宿产业的亮眼招牌;上百名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上班挣钱、开铺子当老板,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实实在在过在了眼前在乡村发展的道路上,既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要让大家的“精神世界”富起来。
高昌区始终致力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常态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史馆、文化大院以及美丽庭院等多元阵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培训、实践研学等丰富活动,以此涵养文明乡风、弘扬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火洲大地这片孕育着无限希望的沃土,会欣喜地发现: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日趋完善,积分制等一系列贴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也在广泛推广,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葡萄架下,产业融合的精彩故事仍在持续上演,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综合价值持续攀升;巷道深处,乡村焕新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道路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宜居底色愈发鲜明;庭院内外,民族团结的动人歌声在久久飘荡,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谱写着和谐奋进的乐章。
(阿地力·阿力米提 关之悦)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