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得了奖状,第一时间就跟妈妈要奖励这样好吗?孩子想要的奖励并不是零食玩具,而是来自爸爸妈妈的认可很多教育专家都在说,小学应该卷的并不是课堂知识,而是生活习惯、自驱力和抗挫折能力而自驱力的源头就是来自爸妈的认可和成就感。
我家孩子但凡有一点进步,我就会给他奖励,甚至有时还有刻意提醒他有奖励。让孩子像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向上冲,不好吗?最怕的是无论你怎么激励,孩子都不上道儿,干啥都提不起劲儿,到时候你就真该慌了。
那些担心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功利化的人,应该看看孩子得到认可之后眼里的光,那不是对奖品的贪婪,而是被认可后的爆发式成长教育圈总在争论该不该给奖励,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人类天性需要正向反馈在职场,员工为什么愿意为项目熬夜?除了奖金,还有项目结束后能听到"干得漂亮"的即时认可。
孩子和成年人在这点上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只是更加直接,想要就说,做得好就期待表扬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不要奖励,真相往往更残酷我们小区有个小孩每次考第一都装作不在乎,直到有次听见她妈跟人聊天说:“可不能夸她,不然下次考砸怎么办。
”现在那孩子患上考试焦虑症,考前整夜失眠压抑正常的情感需求,比给奖励危险得多关键在于怎么给我家执行三条铁律:1. 奖励必须与成就匹配,小进步吃大餐,大进步买书买玩具2. 兑现时间不超过24小时,强化行为与反馈的关联。
3. 逐步加入精神奖励,最近一次儿子在幼儿园表演唱歌,奖励是全家人当他的学生这种机制下,孩子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而升级,奖励会从零食玩具,进化成对更大世界的探索欲。
那些反对奖励的人,往往混淆了手段与目的心理学早有实证研究:恰当的外部激励会逐步内化为自我驱动就像我儿子现在每天晚上都自觉完成数学作业,早就不是为了得到小红花,而是享受破解难题的快感但如果没有最初的小红花激励,他可能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数学天赋。
真正要警惕的是无差别奖励我见过最荒唐的案例是家长每天给钱让孩子写作业,结果那孩子学会在作业班抄作业冒领奖金这就像公司乱发奖金必然养懒汉,奖励必须与明确成就挂钩,且需付出相应努力那些“不要奖励”的育儿经,本质是反人性的傲慢。
成年人都知道年终奖能提升工作积极性,却要求孩子当圣人当孩子伸手要奖励时,其实在说三句话:“我努力了”“我希望你能看见我的努力和进步”“请给我继续前进的勇气”聪明的家长会接住这份期待,把它变成成长的阶梯就像好领导不会否定员工要奖金,而是用激励机制把人推向更高处。
那些让孩子“宠辱不惊”的说教,不过是自己偷懒不想动脑子激励孩子而已等孩子长大以后,孩子或许不记得得到过多少玩具,但一定会记得爸爸妈妈每次真诚的"我看到你的努力了,你真棒"那些瞬间积累的认可,终将内化成他心底最坚实的力量,这才是奖励真正的价值。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关注我们